窦氏文化网

设为首页联系我们留言给我管理入口

本站公告:窦氏文化网(www.dswhw.com)始创于2008年,专注于窦氏家族的正能量传播及窦氏家族文化、联谊、寻根、修谱、公益、商务等事业,是目前最全面的服务窦氏家族在线网络平台。2015年又开通了窦氏文化网公众号,公众号有更多信息等待你的到来!

  当前位置:首页 >> 窦氏分布 >> 一、京津冀鲁

广府历史之窦家百年沉浮

2015/11/21 20:32:42      阅读10397次


    清末民初的半个多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时局动荡、风云变幻的岁月,其间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国复辟;袁失败后军阀割据,连年争战不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进行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日寇的入侵,激起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力抗日,历时八年浴血奋战,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蒋介石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不惜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打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至此,广大劳苦大众才得以脱离战火,过上了安居乐业生活。

    在这段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广府城中有一窦氏之家,先祖窦玉田,字秋丰,原籍永年县小西堡乡宋寨人,饱读诗书,严秉祖训,二十岁上配广府城栗氏,生二子,长子曰堃,次子曰诚。曾设馆教书,村从慕其才名,俱送子弟就读,虽束修微薄,然也过得生活。玉田至三十四岁,病患伤寒,医治无效。临终执栗氏手,哽不成声:“吾久有志振兴窦姓,隋唐以后,数朝皆无窦姓跻身于上层社会,夙愿未酬,愧对先祖夏王……”盍然而逝,眼角滚下两滴泪。不幸34岁早亡。
    守孝期满,栗氏携二子离家投广府娘家谋生,多亏舅家特别是六舅接济。
    窦氏妻子栗氏娘家为广府城名流,有兄弟六人,皆为人中之龙。栗氏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秉一身正气,秀外慧中,刚毅不让须眉,家道遭此骤变,梁柱己折,也不免泪流如雨。唤二子至玉田床前跪下,转述其父临终遗言,其声撕心裂肺,其景悲切凄惨,使窦氏后人尽皆铭刻在心,发愤图强,以酬祖上未竟之志!

   再说那栗家弟兄六人,在府城享誉甚高。那栗六居外在武氏故居东北角上,东临迎春街,北临东大街。当时武汝清在知县任上,家道富足,购地兴建大宅。缺东北、西北两角难成方正,愿出巨资购买栗六的宅院,据说尺动府县官员居间调停,栗六坚不安售。故后有武氏欲买栗氏庄宅,银元铺满地皮栗六也不屑一顾之说。

栗六欣然接纳胞姐及二甥,就于东街向迎春街拐角处腾出三间临街房,嘱二甥曰:“你兄弟二人务要争气,莫给母舅丢人现眼!今予你二人本金三十两及市房三间,延厨师开一饭店,你等就中学点技艺,图谋发展。尚须勤工俭学,莫虚度光阴,务必干出个名堂来以慰你父在天之灵!”

   咸丰十年(1860年),窦堃二十岁,窦诚十七岁。冀鲁豫三省大旱,从未干涸过的护城河底龟裂深达尺余。挨到四五月间也不见半点雨水降落,饥民以草根材皮果腹。官府文书道:仅何赈灾之粮难以为继,朝庭旨意,各家精装男女可向晋省避荒趁熟,待得灾情过后再行返乡,至今永年定居在山西长治、临汾、襄汾等地的人家仍不可胜数……,当时,窦堃刚娶妻室,遂伙同乡里,告别母亲及弟弟,到山西逃荒。此一去,堃及里人再无音讯。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面对西方列强更大程度的入侵与掠夺,清政府对腐败无能,一再妥协退让、割地赔款。对内却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加之自然灾害,劳苦大众不堪忍受,在国内多处暴发了农民起义。

苏豫皖一带,捻军暴动如火如荼。起义军政城掠地,其锋芒直指直隶就城,清政府于慌乱中调兵遣将,进行疯狂镇压,战火燃烧在冀鲁交界一带地区。

老二窦诚(1843——1917),二十二岁时配广府张氏。后生二子:长子桂林,十一岁上夭折;次子桂森,字荣三,患天花幸得活命,面留麻点,后人称“窦二麻子”。
   窦诚靠在饭店中学点技艺,其后勤工俭学、勤俭持家,厚德载物,深谙没有“舍”就没有“得”,虽处乱世,竟游刃有余,安然无恙。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已将饭店生意经营得十分红火,且为人谦恭礼让,惜老济贫,己在城内崭露头角,公私两方,黑白两道俱都打点安排得十分得体。母舅见状欣然赞曰:“兴窦者,必诚也!”靠多有积累,窦诚已成为广府城内屈指可数的富户了。
 
    窦诚26岁时,忽一日有四骏骑自西而来,马背上各负有两个大酒篓,先后停在窦诚开在东门口的饭店前,歇脚打尖。骑者商人打扮,用饭间窃窃私语,其神色甚为诡异。饭毕,其中一人似是头领,唤窦诚至近前压低声音道:“闻听东边正有战事,找等须探听明白方好赶路,欲将酒货暂存你处,不日来取。你不可与人亡言,不可开启,须当自重承诺。”随后取一锭银付于窦诚,又道:“我等观你谦恭敦厚,故而相托。”窦诚唯唯:在下遵命,不敢有违。

  后旬余,并不见那四个客人前来取货。窦诚于晚间欲将酒篓移至内间存放,挪动时竟沉重异常。秘启篓探视,倾出酒浆数碗,即现出篓内尽是耀眼白银!探余篓,尽然!窦诚暗自吃惊:“此莫非军中饷银乎?”遂密而不宣,静观后变。

   后又月余,捻军暴动平息。时过许久,竟一直无人问津酒货之事。想那四骑者定然死于兵乱中无一生还。

    窦诚得此意外之财,喜惊各半:喜者,天赐良机,飞来横财;忧者,如此巨额财物藏在家中,稍有不当,定会招致灭门之灾!心中确是忐忑不安,后经年余,居然毫无声息,平安无事。至此窦诚心方安定,正是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食夜草不肥!于是窦诚开始精心策划运用这笔财富。先宴请亲友经营水运,船只往返于邯郸、津卫两地,贩运紧缺物资;继开山西布业,经营于榆次、太谷,表面文章作得绘声绘色。如此数年的滚动发展,遂为社会公认窦氏生财有道,赚了大钱!

   窦诚广置田地七仟余亩,土地分布于临漳、肥乡、广平、鸡泽、永年五县;城内东大街沿街铺面多为窦姓所购买。一时间成为巨富豪绅,并于武家大宅以南购置房产,营造窦家大院,跻身于上层社会行列。


   置身于上流社会的窦诚此时接触尽名士,往来皆高人,深谙这样一句名言,即“明者识见于隐形,智者消祸于来萌。”处身于上等阶层的人须端正口碑,广结善缘,才可能免嫉消谤,在世上站稳脚跟;同时也意识到:社会层面盘根错节,波谲云诡,都需要精心打点,面面俱到方保无虞,稍有不慎就将会招致不测,甚或危及生命!

   “舍得”二字寓意深沉。有舍才有得,不“舍”则“得”难以保全,所以说“舍弃”是一种名智的选择。古语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出身卑微的窦诚一无权势,二无靠山,更无庞大的族群背景,突经一夜暴富后,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他担心如果是德薄而位显,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的话,其结局将是令人堪忧的,所以处处事事如履薄冰,反复斟酌,唯恐略一失当,遭致物议。

    窦诚晚年将“舍得之道”作为治家箴言传于荣三,嘱其务必铭记在心。是以在以后接连遭受的几次重创中,其子荣三都能泰然处之,举家俱能以平静的心态坦然面对,并很快从悲伤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窦桂森(1869——1944)字荣三,窦家第三代传人。

   民国九年(1920年),国民二军驻扎在永年城。在军需处供职的本城人贾安民指使人向窦家筹款,字柬写得冠冕堂皇,略云:

“我国民二军护国讨袁,连年争战,保境安民。一贯谨守国民政府之条例,不滋扰民众,不摊粮派款,以体恤民生之维艰。时隆冬将至,军饷寅吃卯粮,将士们御冬衣被尚无着落。贵东乃一方豪富,体谅国难,不吝为军士弟兄换副鞋袜,云云……”

   其时荣三执掌家务,虽有田地、市面若干,但处于动荡年月,民不聊生,其境况并不丰裕。虽说只是“换副鞋袜,”按一元计,国民二军那可是上万人众。依单门独户的窦家,哪里得罪得起?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满口答应,出资一万三千块大洋,用筐一筐筐地抬将出来。“窦荣三,一万三”,当时人们留下的俗语,直今仍有老人们闲谈时不断提起。

   人常说:“除了割肉疼,就是出钱疼。蓦地被强势敲走一万三千块大洋,荣三初时也难免懊恼沮丧,后来想到“舍弃”之深义,想到窦家发迹原本起于军饷,现在再还于军队,为国为民出资拥军,应是窦家之荣幸!于是也就心平气和起来。那时府城周边盗匪横生,黑道势已成气候。他们以城乡富户为目标进行打探、踩点、绑架,然后狮子大开口索要赎金。城内的富户尚有城墙可御,乡下的可都遭了殃,个个如惊弓之鸟,投亲托友向城内蜗居躲藏,不敢轻易外出远行一步。

   处在兵荒马乱,饥寒交迫中的人们,为生活计,为性命计,或为强势所胁迫,有时也不得不对自己的亲人做出背叛。荣三先娶本城郑家女,生一子曰魁,一女曰娣;郑氏既殁,继娶本城李氏,无出,后娶西大由村冀氏,生三子二女。

    这年,冀氏娘家办婚事,邀荣三前往,荣三坚辞不敢前去。妻兄再三固请,大有再推辞就绝亲的势头,荣三无奈,只好轻车简从秘密前往,未待进村就遭到了土匪的绑架。匪首是城东甄庄的甄老德,人称甄大旗,他对荣三讲道:窦公富甲一方,兄弟从未敢打拢一次,今天结个善缘如何?窦公如肯给个面子,一定下不为例!如果不给面子,兄弟也没有别的办法,言下之意甚为明了,荣三只好托人送来两千大洋才算把事摆平。事后寻思,定是冀家受土匪胁迫,执意邀其前往,是以中了土匪的圈套。不过钱乃身外之物,区区两千块大洋,如果与生命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为护财而丢了性命,那才叫得不偿失呢!

    窦魁(1900年——1941年),荣三的长子15岁入国民政府开办的省立十三中学读书。十三中学设在府文庙,省派大员耿志广任校长,当时就读者多富家子弟。文庙大成殿为历代朝廷封赠,灵牌上书“大诚至聖先师文宣王仲尼之位”。大殿斗拱重檐,雕梁画栋,绿瓦红墙。宣顶大橡径粗如檩。47年困城期间飞机空投物品,百多斤重的麻包砸在顶上,一弹飞起老高,复弹几弹滚落于地;屋顶毫发不损;而普通民房遇着空投物即洞穿而过。

大成殿的东南重檐下有木雕“二龙戏珠”,造型栩栩如生。下方有一八角井,由汉白玉砌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角琉璃井”,井中有水不深,在特定的时间内雕龙映入井底,水面俨若真龙潜卧;如投石入井,井水荡漾,龙影大有扶摇升腾之势,实为文庙之奇景。

    年幼的学生睹景惊惧,恨那龙头狰狞,课余间窦魁及学友便捡石去击龙头,中者为赢,全然不知其厉害。忽一石将龙角击落一块儿,被园工发现,遂厉声喝道:何家小子狂妄,敢击龙头?众学友见状,尽皆哄然奔散逃走,魁却不惧不逃,朗声道:是你家窦爷所为,责罚冲我可也!校长执魁到窦家,责之荣三教子不严,击坏龙头非同小可,荣三赔罪不迭,答应出大洋一千块,重雕龙头,并将文庙普油一遍,校长方才释意。荣三拜托校长着意栽培于魁,耿校长应允。荣三设席款待,自午至晚,席间谈些学问见识,耿特别提到“三鉴”。“三鉴”者,以铜鉴,可正衣冠,以史鉴,可明兴替,以人鉴,可知得失,耿慰荣三道:窦公慷慨解囊,虽非小额,但也不至伤窦府元气。于意义来说不谓不大。子弟们足以为戒,以规范行为;于社会更是一个功德元旦的善举。对于资财的掌控,就是当敛则敛,当散则散。“顺时应势”才是明哲保身的窍要。

荣三本秀才出身,当耿谈得十分投机,互以为遇到了知音。谈话内容的正确性很快就有了印正:有几家富户因对“身外之物”看得过重不肯与强势通融,结果竟先后不明不白的消失了。所以说在黑枪、闷棍随时都有可能加身的环境里,欲保住财产,首先要做的应是保全性命!


   窦魁35岁时立户另过。先娶妻小龙马王氏,生二子无绪、吉绪,继娶本城翟氏,生四子三女。其时社会上鸦片泛滥,魁夫妇俱染上了大烟瘾,不久便将家产吸了个精光,生计靠不断地到父处讨要。时荣三已继娶冀氏,非魁生母,常不允,故荣三多暗中给予接济。

   1938年,庞炳勋之四十军驻扎在永年城,肃毒严厉。时国民党成安城防司令张凤梧是许庄人,他介绍窦魁到某军队中谋职。后窦魁随转战,于1941年客死于河南汤阳县,时年四十一岁。

    荣三其余三子学义、学礼和学智,经过“土改”的洗礼后俱都成为新中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智解放后参加工作,教书一生。学义有一子二女,子孟平;学礼有二子,安平、季平;学智共四子五女,子孟、亭、好、凡等。

   荣三的大女在郅家寨,二女在西大提,都是一生教书;三女嫁陈村乔姓家,一生务农。如今二女97岁,三女84岁,健在。

    窦魁长子窦元绪,1922年生,在省立第十三中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为十三中学国语教师黄志刚,黄志刚后任中共华北局书记李雪峰的办公室主任。建国前,窦元绪任中共永年县二区区委书记,娶妻北廓段氏,生一子志民。段氏是北廓地主家的女儿,窦元绪在土改时曾因袒护其妻家人受到过冀南地委的通报批评,所谓的阶级立场不坚定。
    建国后曾任邯郸地委宣传部部长。其他后辈多人为公职人员,在单位一味耕耘,莫问收获,尊敬师长,和睦邻里,口碑极好。
    窦元绪退休前任邯郸地委宣传部部长,为建国后的当地首任地、县级干部。


    窦魁次子窦吉绪,1924后生。1942年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退伍前任海军某部营教导员,转地方后在洺关机械厂任职。有一子,在茹佐粮站工作。

    窦魁三子窦连绪,1927年生,娶妻辛庄堡原农会主任之女,后落户在辛庄堡当教师。长子直彬,次子燕彬都在乡镇当干部,三子在辛庄堡六街任支书。

    窦魁之四窦炳绪,1930年生;窦魁五子窦恒绪,1933年生。解放后参加工作,炳绪在贾村粮站任会计,恒绪在城关粮站任会计,现均己退休且子孙满堂。

其余窦氏子孙俱各务农。


    从先祖窦诚孤儿寡母、忍悲含泪,背井离乡投靠舅家谋生存,到如今子孙繁衍一百余口。百多年来期间经历了像梦一样的一夜暴富以及形形色色的或光怪陆离、感耐人寻味的经历,最后又回归到了寻常百姓的现实生活中,财聚财散,潮起潮落,红楼梦醒,一切浮华化为乌有,而惟其这百余口窦姓子孙,却实实在在地延续了下来,我想,这些才是真实的财富,是他们在生动地演绎着窦氏家族的光大与永恒。

 


      打印本页
© 窦氏文化网 Copyright ©2007 - 2021 dswhw.com 版权声明 ICP证:京ICP备17016561号-2